在ICU这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,护士的每一分专业与温情都可能成为患者生的希望。然而,如何真正理解那些患者无法言说的痛苦?
全网最准资料-朱雀网1688E急诊重症医学科用一场“角色互换”给出了答案。护士亲自化身“患者”,深度体验ICU中常见的救治场景,如约束制动时活动受限的无奈、胃管置入时的不适、气管插管术后的煎熬、冰毯降温带来的寒意等,这种沉浸式的体验,让护士们站在患者的角度,真切地感受到患者治疗过程中身心所承受的挑战与痛点。
被束缚的焦躁,保护性约束的再思考
护士兰梦雅被约束带固定四肢的瞬间,真切体会到患者被保护的煎熬:"身体僵硬带来的焦躁感如潮水般涌来,连调节睡姿都成了奢望。"她红着眼眶说,"这种被迫静止的恐慌,会让人本能地挣扎。"这场体验让她重新审视护理规范——必须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结合评估工具持续监测约束必要性,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约束时间,并配合镇痛镇静与充分沟通,让冰冷的医疗约束透出人文温度。
胃管的无声抗议,异物感背后的护理盲区
护士梁耀武主动探究患者总想拔管的原因,亲身体验胃管植入。置管时,即便动作极为轻柔,鼻腔和咽喉仍有强烈异物感。胃管通过咽喉部时,他剧烈干呕,“口水不敢咽,呼吸也乱了,每一秒都想把管子拔掉”。体验结束,梁耀武表示:“置管时,我们通常会告知患者留置管道的目的,以及之后会通过管道进食,可异物感和压迫感实在难忍。”这次体验让他意识到,以往护理过于侧重操作规范,却忽视了患者的持续不适。今后,需强化置管后的护理工作,留意食物注入温度、管道固定角度,全方位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。
无声的呐喊,气管插管患者的绝望无助
模拟气管插管的护士冯瑶戴上牙垫和管路后,口水不受控地外流,咽喉部持续刺痛,连吞咽动作都变得困难,而且不到半小时,下颌已经感到非常酸胀。“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呜咽声,双手被约束时我感到很恐惧,甚至想用头撞床栏”。因此术后患者不仅需要精准的医疗护理,更需要通过眼神、手势和书写板建立非语言沟通渠道。
数据背后的温度,从百条建议到多项革新
历时一个多月,每位参与者都填写了体验反馈表,详实记录下亲身感受、察觉到的问题,以及富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。人文关怀小组成员、护理责任组长及护士长集思广益,围绕这些反馈展开深入探讨,共同商议出切实可行的问题改进方案。收集整理近百条的意见及建议,重新梳理规章制度14项,形成了3项科内规范内容,列举了10条人文关怀举措,优化了10多处设施设备使用,深入解决临床困难与不便。
此项活动将分阶段继续推进,下一步将开启2.0版本,邀请职工家属携带“双重身份”解锁就医体验,发现那些被专业身份过滤掉的护理细节。
未来展望,让“患者视角”成为护理常态
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庹艳表示,角色体验不是一时活动,而是持续改进的常态举措。从中发现的问题,将逐一优化、改进,当技术性照护升为人文疗愈,ICU终将成为守护尊严的生命方舟。